我发现很多焦虑、强迫困扰中的朋友都有个共同点:就是把药当成最后的救命稻草。我以前也这样,我是因为抑郁焦虑的问题,从求助者,然后走向了心理咨询工作。
在我患病的时候,抽屉里装满了各种抗抑郁、抗焦虑、还有助睡眠的药,吃的时候心里踏实,一停药就感觉症状马上就会反扑的感觉。后来我才逐渐明白,那些药只能暂时压下症状。但是它却改变不了脑子里反复悲观害怕的胡思乱想。
真正让我的内心得到改变的,反而是这个看起来很笨的办法:冥想。说起来我和多数人一样,对这种方法根本不信,觉得这玩意儿也太玄乎,盘腿坐着闭眼睛,啥都不想,能比药管用吗?
直到有一次我在健康网上看见哈佛医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——他们用核磁共振扫描长期冥想者的大脑,发现那些负责焦虑的脑区活跃度明显降低,而且这种变化不是暂时的,坚持越久,效果越稳定。更有意思的是,另一项跟踪研究显示,每天坚持20分钟冥想的人,半年后焦虑、强迫的复发率比只靠药物的人低了近85%。
这让我想起第一次正经练冥想的感觉。那是跟着《情绪自救》书中的“观息法”做的,盘腿静坐,闭上眼睛,然后静静的观察(专注)鼻孔处的呼吸进出,别的什么都不想,也什么都不管,就是持续的守在呼吸上。刚开始,简直难以专注呼吸上,脑子像猴子一样不断的跳来跳去。
脑子里就开始上演小剧场:刚才出门是不是忘锁门了?明天开会要说的话没准备好怎么办?越想越坐不住,浑身跟有蚂蚁爬似的。渐渐地我才明白,为啥说冥想是个笨方法——它不教你怎么赶走那些烦人的念头,就教你当它们冒出来时,别跟着跑。
就像书里说的,强迫症的毛病,很多时候是自己“惯”出来的。比如总担心手没洗干净,反复搓到脱皮,其实不是手上的细菌有多可怕,是我们忍不住要去做那个“洗干净”的动作来换安心。冥想偏偏反着来,让你就坐在那儿,任凭心里的“万一”冒出来,不回避也不顺着想,就像在路边看车水马龙,车来了车走了,你自个儿脚不挪窝。
练到第三个月的时候,发生了件挺神奇的事。那天上班路上发现钱包不见了,换以前早就慌得满头大汗,非得请假回家翻个底朝天不可。可那天脑子里刚冒出来“完了,身份证肯定丢了”的念头,忽然想起冥想时练的“觉知”——就那么一瞬间,像按下了暂停键。我试着把注意力拉回脚下的台阶,一步一步往前走,心里虽然还发紧,但没像以前那样被焦虑牵着跑。结果到了公司才发现,钱包忘在昨天换的裤子口袋里。
我忽然大悟老子的这句话: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。不是说要把脑子清空成一片空白,而是在念头纷飞的时候,能守住那份不跟着瞎跑的定力。就像下雨天走路,不一定要把天撑破,带把伞、慢慢走,也能到目的地。
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说过:“顺应自然,为所当为。”这话简直是为焦虑强迫症量身定做的。冥想练的就是这个——不跟脑子里的“万一”较劲,该吃饭吃饭,该睡觉睡觉,那些烦人的念头来了,就像客人上门,你不用非得请他坐下喝茶,也不用把他赶出去,就让他站在门口,过会儿他自个儿就走了。
还有就是《战胜强迫症》,书里面把冥想的方法拆得更细了。比如“亦止法”,看到啥听到啥,就在心里默默加一句“亦是如此”。看到窗外下雨,心里说“下雨,亦是如此”;听到同事咳嗽,就想“咳嗽,亦是如此”。一开始觉得这方法傻气,练着练着才发现,它是在教你给那些让你紧张的东西“降调”——本来觉得天要塌下来的事,加上这句之后,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。
现在每天早上醒了,我都会先坐在床边冥想十分钟。不是什么高深的仪式,就单纯感受呼吸进出,有时候念头跑远了,发现了就轻轻拉回来,拉不回来也不懊恼。就这么个笨办法,比吃了两年的药还管用——不是说完全没烦恼了,是烦恼来的时候,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它拖着走,能稳住脚跟了。
前阵子见了位老病友,他还在为药量增减纠结。我没多说啥,就把那本翻得起了毛边的《情绪自救》送给他。
其实焦虑强迫症这东西,就像掉进了泥潭,药物能给你块木板让你别沉下去,但真要爬出来,还得靠自己蹬腿。而冥想这个笨方法,就是教你在泥潭里别瞎扑腾,先稳住呼吸,找准使劲的方向。
如果你也处在焦虑、强迫的困扰中,不妨试试这个笨办法。就找个舒服的地方坐着,闭上眼睛,静静的观察(专注)自己的呼吸进出,别的什么都不去管,一开始肯定觉得难,就像学骑自行车总摔跤,但摔着摔着,你就会发现,自己慢慢能掌握平衡了——这比任何药都来得踏实。
点搭网配资-专业炒股配资咨询-场外配资-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